#百家说史迎新春#
唐朝的皇帝们怎么美容保养,古代的混混团体是个啥模样,武则天为啥会搞出个武举制度,死后又为啥要摘掉皇帝的称号?在央视《百家讲坛》大受欢迎的讲师里,有陕西师范大学的历史教授于赓哲,现在他把自己的课堂带到了抖音平台。
下面就是于赓哲自己说的话——
以前读书有好处,现在刷抖音也有好处。
说实话,有几个不是学历史的人会去看古代的历史呢?大概99%的人可能都不清楚《新五代史》和《旧五代史》有啥不一样,还有《旧五代史》是怎么失而复得的。在这种情况下,他能拿正史当主线,再穿插些人物故事,下了这么多功夫,我真的很佩服他。他的视频风格有点像诸葛亮打仗那样,一步一个脚印,不心急,所以也不太会出错。
我记得很清楚的是,有一期节目他讲了后梁的开国君王朱温,讲得活灵活现的,讲完后他突然说:“我觉得这个事儿可能是编的。”我就觉得这挺逗的。在正史里加点有趣的故事,是为了让观众更容易接受,我有时候拍短视频也会加点笑话,毕竟咱拍视频就是为了让大家愿意看嘛。
有人说,这样岂不是会让大家对八卦小道消息更着迷,反而对正经历史不那么关心了吗?这种情况确实存在,但我们不能因为老百姓喜欢啥就一股脑儿排斥,也不能大家想听啥我们就说啥,那不就成了讲故事的了嘛,对吧?
总的来说,科普的目的是提升大家的知识水平,而不是降低标准。所以,我们既要满足大家的基本学习需求,也得有些高深的知识内容。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,我们这些专业研究人员得先过自己心里那一关。我也是近几年才明白,人文学科不是自嗨,不能硬要求所有学者都去跟大众打交道。得有人愿意耐着性子,十年如一日地深耕学术,也得有人去做科普工作。这两件事都不好做,但如果只能选一样的话,我觉得两边都得有人坚持。
“多种一些”和“好好照料”
在抖音上讲历史,我觉得主要有两种路子。一种就像杨利辉那样,大范围地传播,像是把种子撒到广阔的空地上。另一种呢,就像我现在干的,深挖细讲,把大家熟知的历史人物和事件,用新颖有趣的方式再呈现一遍。
比如说武则天和她那块没写字的碑,想必大家都知道。但为啥碑上没写字呢,说法可多了去了,有人觉得是她功劳太大,没法写,也有人觉得这是想让后人去评说。我呢,打算从唐朝的制度来讲讲,这碑上有没有字,关键不在武则天,而在她儿子唐中宗身上,他和老妈的关系那叫一个复杂,是吧?这事儿到底为啥,没有个准儿,我就是想给大家提供个思考的方向,让大家更感兴趣。
这么说吧,“广泛播种”和“深入耕耘”都挺难的。前者像是在开垦荒地,因为去的人少,所以你得有从头开始的勇气和耐心。后者呢,则是在老话题里挖出新东西,没点儿深厚的学术功底可不行。这两者就像是历史科普的两个步骤,先“广泛播种”,等大家的文化水平上去了,“深入耕耘”也就有了它的用武之地。但要把科普做到最好,真的不容易,既要有学问,还得头脑清楚、心态平和。
我现在除了教书和搞研究,还有四成心思都放在了科普上。从以前在《百家讲坛》讲狄仁杰、上官婉儿的故事,到现在做抖音短视频,已经好多年了,大概十几年吧。不少人喜欢我的书和讲课,就连我现在带的两个研究生,都是中学时看了我的讲课视频才决定学历史的。能通过科普让孩子们走上专业道路,我特别开心,要是以后他们里能出一两个特别棒的历史学家,那我做科普就太有成就感了。
当然啦,我可不能把大家的功劳都揽在自己身上,科普这事儿,是我们这代人还有抖音这样的平台一起干的。我们经常说汉唐有多辉煌,但其实大家也对五代十国这些不太为人知的历史挺感兴趣的。杨利辉那个26小时的视频,算是补上了这块短板,88万的点赞也说明,就算现在大家都爱碎片化阅读,但系统性的知识还是很受欢迎。抖音在这里最棒的一点,就是它尊重每个人的不同爱好。
我不会强求大家学历史,但它真的是了解我们的思维、文化、民族和国家的最快方法。你或许对它不感兴趣,但你说话做事、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其实都离不开它。所以,要是你在乎过去,也关心未来,那就试着主动去学点历史知识吧。
